4月27日,由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的“2024(第十五屆)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礦業聯合會秘書長車長波對綠色礦山建設的發展歷程作了概括。
一、綠色礦山建設的主要背景
(一)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調研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同年12月,湖州市政府出臺了《湖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湖政發〔2005〕81號),中國開啟了創建綠色礦山的實踐探索。
(二)2006年以來,國土資源部規劃司會同中國礦業聯合會等多年連續舉辦中國礦業循環經濟論壇,打造綠色礦山建設發展和交流平臺,得到了全國廣大礦業企業的積極響應。
(三)2007年,在2007(第九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確定的主題為“落實科學發展,推進綠色礦業”,進一步在國際礦業大會上全球宣傳、倡導發展綠色礦業。
(四)2008年12月,《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首次明確了發展綠色礦業的目標任務和要求,使發展綠色礦業成為國家戰略。
(五)2010年,國土資源部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10〕119號),明確提出了綠色礦山建設的總體思路、基本條件、遵循原則和主要任務,標志著綠色礦山建設步入系統化、規范化的發展階段。
(六)2011年,“發展綠色礦業”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將綠色礦業作為國家戰略任務進行重點推進。
(七)2011—2014年,國土資源部相繼批復四批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
(八)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將“發展綠色礦業,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列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意見指出:“發展綠色礦業,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
(九)2015年10月,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并對推動綠色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國家“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提出了發展綠色礦業的要求,明確了建設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重點工作任務。
(十)2016年11月,《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明確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
(十一)2017年3月,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國土資規〔2017〕4號),要求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礦山生產需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標,明確了綠色礦山建設總體要求、目標任務、支持政策、工作機制等,推動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
(十二)2020年,自然資源部印發《綠色礦山評價指標》和《綠色礦山遴選第三方評估工作要求》,對評價指標標準進行了統一,并對第三方評估工作進行了規范。
《綠色礦山評價指標》明確了綠色礦山遴選的先決條件:一是《營業執照》《采礦許可證》《安全許可證》證照合法有效;二是近3年內未受行政處罰且未發生過重大安全、環保事故;三是未被列入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系統異常名錄;四是礦山正常運營,且剩余儲量可采年限不少于3年;五是礦區范圍未涉及各類自然保護地。
評價指標包括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智能礦山、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6項一級指標以及24項二級指標、100項三級指標,采取計分辦法,總分1000分。原則上,得分低于800分的礦山企業不能參與綠色礦山遴選,各省(區、市)自然資源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綜合要求不降低前提下,適當對“達標線”進行調整。其中,一級指標得分原則上不能低于該級指標總分值的75%。
針對綠色礦山遴選第三方評估,自然資源部要求第三方評估機構組成不少于5人的評估組,且須與礦山企業保持獨立,不得參與礦山自評估報告編寫,評估開展前后1年內不得與礦山企業有關聯業務往來。第三方評估報告要詳細敘述評估程序、查閱資料、查看現場等情況,明確判定礦山企業是否符合標準要求的依據。
(十三)2022年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綠色礦山“回頭看”,對各級綠色礦山開展全面復核,移出一批不符合標準要求的礦山。
(十四)2023年6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通知,要求在“回頭看”的基礎上做好常態化監管,部署開展了2023年度綠色礦山實地抽查核查工作,推動實現綠色礦山名錄動態管理。
(十五)2024年4月,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財政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自然資規[2024]1號),主要目標是到2028年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持證在產的90%大型礦山、80%中型礦山,要達到綠色礦山標準要求,各地可結合實際,參照綠色礦山標準加強小型礦山管理。
截止目前,全國26個省(區、市)將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礦產資源管理領域重點工作,相繼出臺地方性法規規章或規范性文件。安徽、江西、甘肅等12個省(區、市)印發了由省級人民政府或多個廳局委辦聯合起草的綠色礦山管理辦法。浙江湖州、安徽池州、山東東營等市縣印發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
二、綠色礦山建設深入礦山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將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作為重點任務以來,在試點推進和開展建設過程中,以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和社區和諧為主要目標,各地和礦山企業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八種典型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如:
大幅減少固廢排放和更多利用資源的井下充填綠色開采模式;
實現共伴生資源效益最大化的資源綜合利用模式;
立體化工廠化的集約化建設模式;
礦山土地復墾和節約用地的采礦用地新模式;
工礦景觀旅游與礦區復墾綠化相結合的礦山遺跡多功能融合模式。
“開一方資源、惠一方百姓”的礦地和諧模式;
將綠色發展融入企業常態化管理提高市場競爭力的綠色管理創新模式;
吸引社會資金共同促進綠色礦山建設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等。
經過近20年努力,中國綠色礦山建設從倡議探索、到試點示范、再到全面推進,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其建設內容和評價指標包括科學開采、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規范管理和礦區和諧等諸多方面,以系統性、綜合性為原則,體現了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可以看出,綠色礦山從最初的綠化復墾到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從循環利用、吃干榨凈再到生態重塑和對社會的責任履行,其建設和評價內容涵蓋和超過了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理念,對于礦山企業在全球低碳經濟轉型和“氣候變化”的持續挑戰中保持穩定發展,以及提高礦山企業治理能力和化解社會風險,具有扎實的實踐基礎和重要的長遠意義。
各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建立新機制、出臺新政策、嘗試新方法,引導礦業企業轉型升級,走資源開發中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發展之路,在改善礦業形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礦區環境、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構建和諧礦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綠色礦山建設已經成為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各地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礦山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標準體系更加健全,監督管理不斷強化,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形成普遍共識。礦業發展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礦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礦地和諧發展成效顯著,為全球礦業綠色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江蘇徐州以“礦地融合”理念推進潘安湖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將滿目瘡痍的塌陷區建設成湖闊景美的國家濕地公園,并帶動產業轉型與鄉村振興。
山東鄒城將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統一規劃實施,使生態傷疤變成生態景觀,實現了區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中國礦聯開展典型礦山的實證調研,開展“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研究”“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的典型經驗模式總結”等多項部委和會員委托的研究課題。中國礦聯開展綠色礦業系列,生態修復、地熱、尾礦庫智能監測預警等沙龍培訓活動;組織特色綠色礦山萬里行、特別是上海深坑酒店生態修復交流會、寧波賽車場等,得到會員單位的大力支持。
中國礦聯發布了《固體礦產綠色礦山建設指南(試行)》、《綠色勘查指南》團體標準,與部勘查技術指導中心共同編制了《綠色勘查指南》,成為自然資源部綠色勘查示范項目評選工作的參照標準。
2019年,自然資源部在答復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關于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與執法的提案》時表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將列為《礦產資源法》的修訂內容。
自然資源部表示,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與執法上,現階段重點加強三項工作,持續規范和強化礦山生態保護管理工作。一是推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相關方案合并編制,強化監管,切實減少審批環節,建立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將礦山企業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情況列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事項清單,加強監督管理。二是推進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相關制度改革,將現行管理方式不一、審批動用程序復雜的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調整為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由礦山企業單設會計科目,按照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提,計入企業成本,由企業統籌用于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三是全面推行礦區規劃環評,強化源頭預防。
自然資源部同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位置,對礦產資源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
2023年10月26日,在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共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1100余家,省、市、縣三級綠色礦山近三千家。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礦山企業、行業協會和新聞媒體關于礦業發展的普遍共識。
中國礦山企業也正在走向國際,同時把綠色礦山建設理念和標準推向國際,不僅是滿足本國資源供給需求,更是有志于成為礦業產業綠色發展的推動者,不斷豐富綠色發展內涵,以創新構建中國礦山企業全球化競爭力,提升技術工程創新能力、綠色生態發展能力、生產運營管理能力、文化認知融合能力等,形成中國特色的礦業發展之路,特別是在礦業國際合作項目建設中率先實踐推廣。我國礦山企業以多種方式踐行綠色礦山,如打造了剛果(金)百年礦業史上首個綠色礦山,堅持邊建設邊綠化、邊開發邊綠化,大力發展公益,實現開發和諧共贏;在塞爾維亞打造公園式綠色礦山,造福社會,共享綠色成果;在哥倫比亞打造綠色礦山,創最佳礦山企業,是當地礦山產業模式升級的全新嘗試,等等。中國礦山企業通過“走出去”,向全球礦業界提供中國方案,使傳統意義上的采礦業轉型升級為全球綠色智能的新型產業模式,必將會使國際礦業項目合作取得真正“雙贏”,有利于促進礦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三、中國礦聯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義不容辭
2006年,中國礦業聯合會與原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共同舉辦“首屆中國礦業循環經濟論壇”,今年是第十五屆“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業發展論壇”。這十幾年來,論壇見證了我國礦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歷程,在我國礦業綠色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我會始終堅持貫徹綠色礦山發展理念,在歷屆論壇中發表了《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攀枝花宣言》,一致承諾要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領域各個環節,實現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會同11家大型礦山企業倡導,發起簽訂了《綠色礦山公約》,做為社會組織始終秉承使命與擔當。2010年開始,受部委托承擔起協同相關行業協會開展綠色礦山試點任務。通過組織申報、評估論證等基礎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共評出四批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為前期綠色礦山建設做了大量基礎工作。
目前,綠色礦山建設已經從初期階段的試點探索發展進入了科學化、標準化、常態化的新階段,從簡單復墾復綠向生態系統調差評價和治理修復方向發展,礦業這個傳統產業正在通過綠色轉型發展煥發青春,重塑形象并在新要求的引領與促進下,全面建成綠色礦山的目標。
中國礦業聯合會在自然資源部指導下,積極順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做好政府與企業的橋梁與紐帶。特別是新的通知下發后,將結合實際開展以下工作。
(一)積極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宣傳培訓工作。指導會員單位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準確理解和實事求是推動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組織專家對綠色礦山建設文件精神、標準規范、評價指標等進行宣傳解讀;對礦山企業、第三方評估機構及相關管理部門等人員進行培訓,積極促進綠色礦山文件精神、標準規范、評價指標的貫徹落實。
(二)協助做好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引導和指導企業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名錄申報;推進已入庫礦山企業總結提煉綠色礦山建設典型經驗,鞏固綠色礦山建設成效;研究已經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單位與動態管理名錄的銜接,促進評價體系的連續性和公平性;組織和派出相關專家協助國家級綠色礦山遴選和檢查監督工作。
(三)搭建綠色礦山建設交流平臺。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普及綠色礦山相關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宣傳典型經驗做法、先進技術工藝,增強綠色礦山企業的獲得感和榮譽感;促進礦山企業、第三方評估機構及相關管理部門等綠色礦山建設中的交流研討,學習借鑒和水平提高,廣泛吸納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和個人參與綠色礦山建設;利用好“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中國探礦者年會”“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業發展論壇”“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等會議平臺,總結綠色礦山建設典型案例,推廣綠色礦山建設先進經驗、工藝、技術和裝備,研究提出高標準的《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
(四)參與組織綠色礦山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標準規范,因地制宜解決好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差異化標準要求,參與部列入計劃內的9大行業標準修訂,以及地熱礦泉水、露天開采等方面的綠色礦山標準建設工作;參與綠色礦山地方標準制定;組織編制團體標準;指導企業編制企業標準;研究制定在生態紅線、保護地內的高水平勘查規范。
(五)呼吁會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按照協會管理,從行業、企業及社會組織自身特點出發,做好會員在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中的行業自律與企地責任,倡導會員企業采取積極行動履行社會責任。
(六)辦好綠色礦山交流會、綠色發展礦業萬里行及系列沙龍活動。積極體現為會員服務的宗旨,深入礦山現場一線,加強調研傾聽訴求,圍繞會員單位在建設綠色礦山中的需求,找準服務點、選準切入點,扎扎實實做好服務。
(七)根據部礦保司的指示,做好綠色礦山建設相關工作。
綠色礦山建設始終伴隨礦山發展全生命周期,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挑戰。為了更好地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同時,還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推進全球礦山綠色可持續發展。總之,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和努力,才能實現礦山的智能化、綠色化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