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開采,在人們以往的印象當中,是手挖肩挑的辛苦和滿手滿臉的煤塵。而如今,智能礦山的推廣,讓很多采礦流程實現了自動化。只需輕啟按鍵,就能井然有序的完成,解放了礦工的雙手,也提高了效率。
在距離地面500米深的煤礦里,礦工“一聲令下”,就可以在采煤工作面400米之外的智能集控中心遠程一鍵控制機器啟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相比于過去的人工開采,智能化的建設使37年的老礦“煥然一新”。
在煤炭開采工作面上,液壓支架可以說是“筋骨”,它的“自動跟機”功能解放了支架工的雙手。而作為“生產大戶”采煤機如今也有了新變化,“記憶截割”功能讓它變身為聰明的“徒弟”。
此外,在井下的“智能大腦”集控中心里,記者看到僅有一人值守。一塊塊屏幕上顯示著工作面上所有設備的運行數據、實時監控畫面、粉塵瓦斯濃度檢測等信息,這些也為礦工的工作減輕了不少負擔。
智能礦山:可穿戴設備 實時監測礦工健康狀況
除了開采、掘進等過程的自動化,記者在智能礦山走訪時發現,礦工的穿戴設備也有了很大變化,擁有全流程的健康監測,讓井下工作增加更多的“安全感”。
智能手表檢測的數據將實時上傳至煤礦的職業健康大數據管理平臺。除此之外,井下輔助運輸管理系統也讓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系統靜態定位精準度已達到了0.3米,動態定位精度不超7米。
每天“入湖”數據逾億條 識別精度不斷提高
煤炭的井下開采,大多深入地下幾百米。通過智能化建設,礦山可以更方便、準確掌握大量數據,摸清井下復雜的地質環境,為安全、高效開采創造有利條件。
試驗與實際運行的大量數據還將形成“數據湖”,為生產協同、安全管控、經營管理等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讓系統不斷變“聰明”。
智能礦山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心臟”,它將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與煤炭開采深度融合,也將帶動產業鏈的發展。數據顯示,平均一座煤礦的改造費用約2億元。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到2035年,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