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是‘人在余村走,就是畫中游’。”在3月5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代表通道”采訪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介紹了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
“過去,余村由于炸山開礦造成了環境污染。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我們把靠山吃山變為養山富山,開展了村莊環境整治,成立了‘兩山’旅游公司,建起了礦山遺址公園,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64863元。”汪玉成說,如今的余村,村強、民富、景美、人和。在鄉親們眼中,綠水青山變成了幸福靠山。
余村的變化只是美麗中國建設寫下的一個生動注腳。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圍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言獻策,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力量。
完善生態保護修復機制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做好生態保護紅線這篇“文章”。
2022年9月,自然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最新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統一底圖,按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完成全國“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進行了整體謀劃。
“‘三區三線’成果啟用,使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更加精準、布局更加合理,意味著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這一‘上半篇文章’完成。”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鄭斌勇認為,如何做好生態保護紅線科學管理這一“下半篇文章”,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當前,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維護、管制要求、執法監督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鄭斌勇建議,在國家層面加快國土空間規劃立法進程,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相關法規,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通過設立電子圍欄等方式強化警示提醒作用,加強相關政策宣傳,提升公眾監督水平。
濕地與森林、海洋被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民進中央調研發現,作為重要自然資源和獨特生態系統,重要濕地已依法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但濕地保護仍面臨一些不足。在未得到足夠重視的敏感和脆弱濕地,濕地分級分類管理有待加強,濕地監測系統不夠完善。
民進中央建議,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對生態環境脆弱、戰略地位突出、珍稀物種所在區域進行重點管理和保護,加快形成以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主體、重要濕地為重點的多層次相結合的濕地保護體系。根據濕地分布及重要性特征,建立濕地調查監測臺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臺,完善“天—空—地”協同觀測體系,為濕地資源動態監測、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效果評價等提供信息支撐。
讓大江大河煥發新生機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然而,黃河曾變得“體弱多病”,長江也一度“病得不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長江、黃河兩岸實地考察,為母親河恢復健康、煥發生機把脈定向,推動解決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當前,攻堅行動尚未完成,江河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流域協同發展的新需求仍有差距。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續寫大江大河生態環境保護中國故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李瑪琳說。
為了長江永續奔騰,農工黨中央建議,提升長江流域岸線保護與利用水平,將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融入“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對受損岸線進行復綠和生態修復,依托河湖自然形態,充分利用河湖周邊地帶,推進沿河沿湖綠色生態廊道規劃建設,因地制宜建設親水生態岸線。建立健全長江岸線范圍內的水流、林地、耕地、濕地等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按照規定參與生態保護修復。
為了黃河永葆生機,民進中央建議,加強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優化土地綜合整治方式,完善農田防護林網建設。針對原生沙漠沙地,堅持保護為主、開發利用為輔的方針,促進人與沙漠和諧共生。在荒漠化治理過程中,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實現近自然修復的林草資源優化配置,助力實現防風固沙。
促進“顏值”“價值”同步增長
在全國兩會上,如何讓綠水青山“顏值”“價值”同步增長,是許多代表委員關心關注的問題。
汪玉成介紹,余村聯合了周邊3個鄉鎮的17個村,共同建設高能級、現代化、國際范的“大余村”,與四川、新疆等地的9個村結對子,把“點綠成金”經驗送出去。
全國政協委員、萍鄉學院副院長吳代赦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是從源頭上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于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吳代赦建議,從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的產權、產業、產量、價值、標準等方面進行創新,著力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問題。
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發現,目前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水平有待提高,經濟效益轉化水平低。
針對此,九三學社中央建議,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通過財稅政策扶持、強化生態補償等方式,探索推動公共性生態產品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在黃河生態廊道、三角洲等生態功能主導區域,扶持發展生態產業和綠色低碳產業項目,探索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教育、生態科普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研究制定黃河流域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管理辦法,推動建設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推動碳匯、水權、排污權等要素市場交易。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支撐能力,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生態產品供給保障機制研究,構建黃河流域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