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如何妥善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礦產資源保障之間的關系
來源:中國礦業報 本報記者:王瓊杰
編者按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資源是否安全,礦業還要不要發展,又該如何發展,成為人們爭論頗多的話題。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但近年來,一些行業的專家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官員,把生態文明與資源保障對立起來,認為開發礦產資源就是在破壞生態環境,發展礦業經濟就是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不顧中國國情、礦情,不能全面、精準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片面夸大礦產資源開發負面影響之風有愈演愈烈之勢。在這種片面輿論的引導下,“一刀切”下的“無礦市”“無礦縣”也開始紛紛誕生。
礦產資源開發一定會影響生態環境嗎?綠色礦業發展將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哪些積極影響?本報刊發述評文章,以期引起理性討論,請關注。
綠色礦山(資料圖)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們形象地把礦產資源稱為工業的“糧食”和“血液”。
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礦業的發展為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延續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面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封鎖,正是因為國家高度重視地質勘查和礦業開發,有了石油、煤炭、鐵礦石等礦產資源的有力支撐,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打下發展的基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和開采的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保障。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
綠色礦山建設見成效
近十多年來,我國礦業行業開始逐漸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2005年,原國土資源部在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強力推進礦產資源整合,以治理“小散亂”、淘汰落后產能、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有效減少了礦山企業個數,在優化礦山開發布局、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改善礦山安全生產狀況和礦山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推進了礦業行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了礦產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許多地方通過這次礦產資源整合,達到了“礦山個數明顯下降、產量大幅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到了2007年,原國土資源部又超前謀劃,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出并倡導發展綠色礦業。隨后幾年時間內,原國土資源部大力推行綠色礦山建設,先后四批共批準了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并探索形成了礦山地質環境生態化、綠色開采、資源高效綜合利用、礦地和諧、智慧礦山等多種綠色開發新模式。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實現了從概念到理念再到共識和行動的跨越,礦業行業正向綠色化、生態化方向邁進。
正是由于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我國才逐步探索出了“保護與開發并重”“礦業與環境協調”的綠色礦業發展新路子,才為彼時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重要支撐,保證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礦業經濟貢獻占全國GDP的比重超過了30%。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采礦業企業、礦業相關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企業單位數量、資產總計、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工業總量的24.9%、44.4%、35.7%、34.1%、26.7%。同時,礦業及其相關工業從業人員數量巨大,為我國社會穩定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同時,我國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通過進一步推動礦產資源整合、關小上大、棄舊揚新,促進了礦業行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升了礦業行業整體形象,為新時代礦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同樣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正發生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資源安全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礦業行業責任重大,既要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又要保障資源安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文明雖然更加突出了生態的重要性,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但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
顯而易見,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并不矛盾,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通過綠色高質量發展來不斷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使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
其實,對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的關系問題,黨中央早就有明確定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們要的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要的是以比較充分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為支撐的發展。
發展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保障,而發展經濟必然離不開礦產資源的支撐。無論是到2021年也就是建黨100年時把我國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還是30年后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實現,仍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來保障。
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部門、一些地方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全面、不深入,甚至把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嚴重對立起來,認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就是在損害生態環境,就是在破壞生態文明建設,動不動就關掉轄區內所有礦山。
譬如,目前的砂石骨料礦山。因為其為露天開采,開采過程中勢必會剝離覆蓋層,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許多地方在環保風暴和生態文明建設中,首要關閉的就是砂石骨料礦山。而砂石骨料又是一個區域性很強的大宗產品,輻射和服務半徑有限,盲目關閉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砂石骨料嚴重緊缺,價格飛漲,各項工程建設進度受阻,工程質量也無法保證。
當前許多地方的砂石骨料,已成為奇貨可居的緊俏商品,有的地方價格已突破200多元/噸,正在蛻變為擾亂市場的一大“殺手”。一些地方簡單地為了環保而環保,不顧當地發展需求,盲目地“一刀切”,隨意地關停砂石骨料礦山,進一步加劇了砂石骨料供應緊張。
鐵礦山也是如此。我國作為鋼鐵生產和消費大國,對鐵礦石缺乏話語權一直飽受詬病。原本我國鐵礦石資源就不足,對外依存度高。2018年12月以來,隨著國內鐵礦石產量的銳減、國際鐵礦石進口量的增加,國際鐵礦石價格暴漲。截至8月底,鐵礦石價格漲幅達100%,達到了5年來的最高點。雖然此番暴漲與國際上幾個鐵礦石巨頭產量下降有關,但與國內鐵礦石供應量嚴重不足也有莫大關系。
針對把礦業開發簡單等同于損害生態環境,在環保督察過程中隨意關閉礦山企業的現象,生態環境部多次強調,要嚴防“一刀切”,并把“一刀切”列為督察范圍。但在環保問責的高壓下,許多地方的“一刀切”現象仍然屢禁不止。2018年6月以來,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就建筑砂石料供應保障的問題多次作出批示,各地要深刻認識保障建筑石料供應對服務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敢于擔當、主動作為,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把做好全省建筑石料市場供應保障工作落到實處。近日,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又發文明確,各地要結合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和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支持幫助合法有效已停產的礦山盡快恢復生產。
可以說,一個資源隨處可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小砂石,竟然在一些地方一夜之間價格飛漲到每噸二三百元,成為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并引起了省級層面領導的重視,其個中原因很值得反思。
更令人擔憂的是,還是我國的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問題。我國的礦產資源稟賦條件本身就不好,人均占有礦產資源量也不足,許多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礦產品供應缺口多年來一直靠進口來維持,其中,石油、銅、鐵礦石、鉭、銀、硼、鋁、鈦、錫、鈮、鎳、鉻、鋰、錳、鈾、鉑族元素等礦種的進口依存度已經達到50%,個別礦種已經超過了70%。2018年我國礦產品進口總額達到了3萬億元,如果國際礦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我國2019年礦產品進口總額可能會突破4萬億元,這一數字將達到我國GDP的4%以上。我國能否可持續、穩定、及時、足量和經濟地獲取所需要的礦產資源,將直接關乎我國經濟社會是否能夠持續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否能順利實施。
手中有糧心不慌。只有把礦產資源安全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能有信心有能力立足國內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資源安全。
實際上,黨中央、國務院對資源安全問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并明確指出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其中,資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提高礦產資源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水平。
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政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隨后的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專門就石油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國內,在未來若干年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努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資源的需求,是為了提高國家政治、經濟和外交的國際競爭力,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偉大復興。國內資源儲量是我國資源安全的“壓艙石”。為立足國內,提高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通過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我國礦產資源“寅吃卯糧”的局面剛剛緩解,可近年來,在環保風暴下,許多勘查項目因生態環保原因被迫中斷,一些原先設定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相繼撤銷,還有一些正在開發的礦山(油井)因在自然保護區或生態紅線內而被迫退出,導致這幾年新發現的探明儲量增幅下降,原來發現的儲量又大幅“銳減”,好不容易才改變的“寅吃卯糧”現象又有所顯現。
“當前我國的礦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自2013年以來,國內地質勘查投入持續下滑,2018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74億元,同比減少12.4%。有色金屬礦山投資自2014年以來連年下降,2018年在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止跌企穩的情況下,礦山投資仍比上年下降。”8月28日,在第二屆全國礦山資源-環境-生態修復大會暨中國地質學會礦山地質專業委員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建議,要加大探礦增儲力度,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實現資源集約開發,著力建設綠色礦山。
事實上,近年來,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之所以連年下滑,除了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制度影響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受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紅線的制約。近年來,許多地方和相關部門把生態文明等同于生態保護,把生態保護又簡單地理解為多劃生態保護紅線、多設立保護區,并嚴禁包括礦產勘查開發在內的一切活動。而許多礦產資源基地又多與生態紅線和各類保護區重疊,看似是大量的空白地,地勘單位卻無地可探、礦山企業卻無法開發。
“礦產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國家應根據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嚴格控制各類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范圍,不能盲目貪大求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建議,現在的綠色勘查和綠色開發技術完全可以滿足生態保護的需要,生態保護紅線、各類保護區內也可以開展必要的公益性礦產勘查活動,尤其是國家緊缺急需的戰略性礦種,可以由國家出資進行先期勘查,摸清資源家底。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科學開采。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已經發現生態保護紅線方面存在的問題。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專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工作的函,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司、生態環境部生態環保司隨后印發了生態保護紅線評估有關材料的函,要求按照保護優先、重點識別、實事求是、糾偏優化的總體要求,科學評估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情況,合理有序進行調整,確保紅線權威、科學、可執行。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礦業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許多新型能源、新興產業、生態建設和民生保障等原材料和產品來自礦產品,對資源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要打造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時代中國礦業發展升級版。”有關人士建議,要在開展好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基礎上,繼續加大找礦力度,進一步優化調整結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礦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基礎和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