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座寸草難生的銅礦廢石場的變綠之路有多難嗎?江銅集團德興銅礦楊桃塢廢石場整整探索了19年。
3月5日,小雨霏霏。記者來到德興銅礦楊桃塢,看到施工人員正忙著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德銅環保部部長占幼鴻告訴記者:“這是楊桃塢最后一塊復墾地了,再過兩個月,楊桃塢就會遍布綠色。”
占幼鴻的語氣有些激動,因為楊桃塢的變綠之路艱難地走了19年。他告訴記者,楊桃塢是德興銅礦的一處廢石存放地,面積達45公頃!這里曾經堆滿廢石,寸草不生,廢石中含有的硫元素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還是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廢石上種植物,比在沙漠里種草還要難!針對楊桃塢的情況,我們從2001年開始,一塊塊地做實驗,一種種方法搞探索,不斷加快恢復治理和試驗研究,從源頭上控制住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產生。”
走在楊桃塢,占幼鴻如數家珍似的指著遠方的草介紹道,“那里使用的是客土覆蓋技術”“那塊是等高線技術”“這邊是近年來試驗成功、大面積應用的原位修復技術”……一個個專業術語從他嘴里說出,抽象難懂,但是隨后介紹的一個個合作技術團隊的名稱,讓人明白了這條綠色道路凝結了多少人的智慧結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江西省科學院、江西農業大學等。
來到一塊長勢茂盛的綠地前,占幼鴻蹲下,抓起一把泥土,問道:“你覺得這塊泥土有沒有特別之處?”記者捧過土來難辨所以。他解答:“這是廢水提銅產生的底泥,以前都是把它們堆砌,形成新的荒山,如今我們做起了‘變廢為寶’的生意呢!”
這筆生意經是這樣算的:德銅每年從工業廢水中提取銅金屬1600噸,而經過水處理后沉積的底泥,夾雜著石灰、藥劑等沉淀物,無磷、無氮,20萬噸的底泥過去被當作一般固體廢棄物處理。從去年開始,德銅與江西理工大學展開科研攻關合作,研制出一種調理劑,實現了用底泥替代土壤。這樣不僅“吃干榨盡”礦產資源,還省去了一部分生態復墾所需的土壤。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楊桃塢綠了,占幼鴻卻到了快退休的年齡。1989年大學畢業分配在德銅環保部的老占,今年已是他在環保崗位工作的第30個年頭。“作為日處理能力13萬噸的大型銅礦山,德銅的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也走了30多年。綠色競爭力是決勝未來的競爭優勢,綠色發展之路將匯聚更多人的力量。我們部門近年來了許多年輕人,他們更有沖勁,更有想法……”老占的聲音哽咽,飽含著對環保事業的熱情和不舍。他不再說話,指向遠方,那是另一處已經全部完成生態復墾的廢石場。(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