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開的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上發布。37個典型案例涉及17個省份,均分布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或區域生態安全屏障關鍵節點,涵蓋湖泊、濕地、河口、江心島、沙漠、礦山、退化土地等多種類型,以及自然保護區、流域、海岸帶與海島等多類區域。這些案例充分總結了地方工作實踐亮點,梳理凝練了山水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領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術模式和科學舉措,在統籌管理、體制機制、資金籌措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具有示范借鑒意義。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特推出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欄目,介紹其實施生態修復的做法和成效。
案例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園林城市”之一的江西省上饒市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上饒自然生態良好、風光秀麗,境內有3個世界自然遺產、1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個世界地質公園、3個5A級景區、33個4A級景區。在全力推進“大美上饒”建設過程中,上饒市提出“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保護好、利用好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與和諧的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上饒市通過“山水林田”協同修復,將“地質+生態”領域的關鍵治理技術有效運用到“自然恢復+工程治理+長效管理”中,大力推進礦山復綠復墾、生態重塑,努力實現全市生態環境的全面恢復。
江西省廣信區望仙鄉由于花崗巖儲量豐富,被譽為“石材之鄉”。1998年當地開始開采、加工石材,頂峰時期擁有大小開采點120余處,270條花崗巖生產線,近萬人以此謀生,石材的開采、加工給當地造成了生態退化、地災隱患等生態環境問題。為了扭轉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當地引入社會資本26億元,對望仙谷9150畝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生態重塑,將碎片化的自然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優化,依托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力發展“生態修復+文旅”新業態。
江西省廣信區望仙谷項目分布圖
生態問題
因礦區開采技術及加工工藝落后,廢石亂堆亂放、廢棄石粉隨意傾倒,造成土地損毀、植被破壞、生態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土地損毀、植被破壞面積75余畝;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放流入“饒北河”段,使附近水體被染成了“牛奶色”;大量廢棄礦山山體裸露,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采礦留下的懸崖陡壁存在安全隱患,不僅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還威脅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諸多生態環境問題猶如一塊塊醒目的“傷疤”烙印在望仙鄉蔥郁的山林里。隨著生活環境的持續惡化,越來越多以礦為生的農民紛紛外出務工、陸續遷出,望仙村等幾個村落相繼成了“空心村”。
望仙谷巖鋪區域治理前
望仙谷巖鋪區域治理后
主要做法
針對歷史遺留的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當地政府聚焦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引入社會資本,發揮當地地理優勢,將生態修復工程與旅游業一體化規劃設計和實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鄉土民宿和旅游產業,帶動村民返鄉就業,促進鄉村振興。
(一)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生態修復模式
根據望仙谷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土方回填、 攔堤筑壩、涵養水源、栽植樹木等實施方式,分類開展受損山體綜合治理,針對高陡山體,消除存在隱患的危巖,采取工程治理+自然復綠的措施進行治理,利用高陡山體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采取不破壞山體的方式修建民宿、高空棧道等人造景觀,達到美化裸露山體的效果。對于不適合修建人造景觀的山體,采取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措施輔助的方式,營造生態野趣的自然景觀。
為解決治理資金難題,引入有修復意愿的九牛文旅集團作為修復治理主體,上饒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望仙谷,召開專題會議解決企業實際困難。九牛文旅集團先后投入26億元用于打造礦山生態修復及后續文旅產業、富民興業。
(二)堅持科學規劃,因山就勢導入產業
望仙谷花崗巖礦區地處靈山山脈,距上饒市區50千米,區位及地理優勢明顯。當地政府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秉持“復原鄉村建筑,復活鄉村生活,復興鄉村經濟”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拯救落寞鄉村,再造新故鄉計劃”,以生態修復筑基、觀光旅游搭臺、民俗文化唱戲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改善、生態價值提升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在實施修復之初就找準產業定位,以望仙谷景區作為旅游龍頭,打造集山水人文景觀、休閑度假、漂流戶外運動、健康美食、民俗體驗、古法作坊、活動演繹為一體的新型文旅小鎮,爭創國家級度假區。因山而建、因勢而建,因地制宜規劃修復景觀,依托本土民情及文化打造文旅產品,將生態修復項目區的發展融入地區經濟板塊,通過生態修復項目建設及產業導入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創業,打造生態修復項目輻射區經濟共同體。
古法酒坊區域治理前
古法酒坊區域治理后
(三)堅持協同推進,促進區域產業發展 望仙谷在深化廢棄礦山治理的基礎上,依托社會資本,將生態美景與新興產業有機疊加,走出了一條“綠了青山、紅了產業、美了山村”的生態價值轉換之路。一是帶動了就業,望仙谷在實施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及景區建設期間的大量用工,帶動了當地村民“再就業”,景區建成后發展民宿、餐飲等后續產業,又帶動了一大批村民就業;二是吸引返鄉創業,當地政府主動作為,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民宿產業發展,幫助村民返鄉創業,項目區形成規模后,推出“永不收租、共創共享”的方式,進一步吸引村民返鄉創業;三是促進區域產業發展,以望仙谷為中心,規劃發展各類蔬果試驗田、大豆示范區、藝術稻田區、萌寵養殖區,促進綠色農業發展。建立特色綠色農產品和非遺工坊40余間,打造手工紅糖、醬醋、年糕、豆腐、白茶等頗具贛家風味的餐飲體系,促進餐飲服務業發展。依托生態山勢新建民宿,打造“身在市中、心在山中”的住宿體驗,促進當地民宿產業發展。
望仙谷巖鋪仙宿區域治理前
望仙谷巖鋪仙宿區域治理后
成效亮點
(一)筑牢生態屏障,提升生態效益
近年來,望仙谷全面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森林質量提升、濕地生態系統提升等重點工程。一期規劃用地600余畝,通過植樹種草(70.69畝)、清運廢石(19.98萬方)、回填礦坑(1.19萬立方米)、清理河道(3.5千米)等措施,讓裸露山體重新披上綠衣,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通過全面推進節水、節地型社會建設,加大對閑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清理,引進推廣太陽能、水電等綠色能源,推動當地低碳建設。望仙谷從廢棄礦山變身為峽谷清幽、溪水歡騰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生態效益凸顯。現如今的望仙谷徹底改變了過去資源破壞型的發展模式,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思路,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找準了綠色發展道路,逐步打通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經過十幾年對“兩山”理念的實踐與探索,望仙谷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生態群落得到了有效恢復,森林覆蓋率由73%增長至81%,水質由原來的“牛奶河”變成為Ⅱ類水質,負氧離子達到16999個/立方厘米,為當地筑牢了綠色屏障。
帶動周邊鄉村發展民宿產業
望仙谷巖鋪醉仙街區域治理前
望仙谷巖鋪醉仙街區域治理后
(二)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經濟效益 望仙谷的勃然興起,不僅推動了當地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上游客的餐桌,更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延長了產業鏈和價值鏈。在望仙谷周邊地區,休閑農莊、山村民宿、觀光園、采摘園、體驗園、農家樂等農業新業態方興未艾,僅望仙鄉近年來就新增各類農業新業態經營主體27家。望仙谷自揭幕至今,景區內營業店鋪已超過130家,總營業額超過4000萬元,其中傳統酒坊和醬油坊年銷售額達98.96萬元。年均客流已超過180萬人次,綜合營業收入超過2.5億元。緊鄰景區的村落,如望仙村、華壇山鎮及樟澗自然村依托區位優勢,差異化發展民宿產業,從原來的數家民宿發展至今700余家、近萬張床位,帶動周邊旅游及其他產業綜合收入5億元左右。望仙谷從廢棄礦山轉變成現在持續火爆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的華麗轉變,土地實現了最高最佳用途。 (三)深挖文旅“富礦”,增強社會效益 望仙谷生態修復,消除了采礦留下的地災隱患,保障了當地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通過持續資金投入,望仙谷周邊基礎設施得到了提升,穩定的客流量為當地發展餐飲、民宿等服務業提供了基礎。望仙谷的文旅平臺的建設完善,不僅直接帶動村民再就業,而且吸引了村民返鄉創業、能人進鄉創業,進一步改善和保障了民生,促進了社會穩定。目前,長期在景區就業的當地村民達500余人,人均年增收入達4萬元以上;臨時參與景區開發建設的當地村民達1000余人,人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此外,望仙谷的建設為當地村民提供直接就業崗位2000余個,帶動周邊村民就業3萬余人,吸引返鄉創業人數達1150人。通過打造民俗體驗、古法作坊等傳統文化產業,既讓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也推動了鄉村振興。